LU YI CHEN

陆轶辰

纽约Link-Arc事务所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

擅长领域

城市规划设、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空间设计等

服务领域

为业主提供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服务、建筑设计服务、室内设计服务、标识(VI)系统设计服务、景观设计服务、空间艺术设计服务等相关服务

服务客户

从业年限


意愿:

 

荣誉

2017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中国建筑学会 “2016中国建筑设计奖”, 金奖 2017 深圳湾柏宁花园,Architizer “A+ Award” 公众欢迎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中国建筑学会 “建筑创作奖”, 金奖

2016 上海博物馆东馆建筑设计,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国际建筑师设计竞赛,二等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世界建筑节文化类建筑奖, 优秀奖

2016 深圳华侨城总部大厦, 美国建筑奖高层建筑设计奖,白金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美国建筑奖建筑设计奖,金奖

2016 深圳湾柏宁花园, 香港设计中心 “为亚洲而设计奖” ,优秀奖

2016 深圳湾柏宁花园,德国建筑设计委员会德国设计奖,优秀奖

2016 上海博物馆东馆,德国建筑设计委员会标志奖

2016 深圳华侨城总部大厦,Architizer“A+ Award”, 特别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木结构协会 “2016木结构设计奖” , 金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美工程师协会 “ACEC国家认可奖” , 优秀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美国工程协会马萨诸塞州分会 “杰出工程奖” , 金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美建筑工程协会 “最具创新项目” 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美建筑工程协会 “结构系统设计奖” , 优秀奖

2016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美建筑工程协会 “建筑工程一体化优秀奖”

2016 深圳湾柏宁花园,入围亚洲建筑师协会ArcAsia建筑奖

2015 入选美国《建筑实录》,全球设计先锋

2015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国际展览局 “世博会大模块建筑奖” , 铜奖

2015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世博展馆遗产大奖循环利用杰出奖, 一等奖

理念

 【作品欣赏】

 

中国国家馆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

5 - 640?wx_fmt=png

设计思路的缘起

 

在米兰的一段山路,视野开阖间看到山里散落着零星的牧场和山民自盖的房子,个个依山而建,背衬蓝天、绿地,散发着由真实建造带来的优雅。

 

“突然想到,我们努力要盖的房子,不就是想要像这些村落般从自然中朴实地生长么?”

6 - 640?wx_fmt=jpeg

 

“我们受了那么多建筑教育,绕了一圈,花了很多时间去纠正一些错误,比如避免虚饰、浮夸,而我们一直追求的,其实就是努力盖一些“正确”的房子——价值观正确、建造逻辑正确、材料认同正确、使用的方式正确。”7 - 640?wx_fmt=jpeg

 

“反过来,看我们国内被拆掉的那些古城、古村里的民居,不就是这样的一些房子么?”

8 - 640?wx_fmt=jpeg

 

如何诠释“世界的中国”?


“去中国符号化”的建筑,不是只有中国结和窗花才能代表中国......

9 - 640?wx_fmt=jpeg

 

中国馆的核心主题是“希望的田野”:“希望”是向前发展的愿景,属于上层建筑;而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田野”却是中国历史、人文最根本的源头。

10 - 640?wx_fmt=jpeg

 
中国馆坡屋顶的南侧面呈现的是中国桂林的自然山水天际线,北侧则是北京CBD的城市天际线,表达了一种涵义:希望,离不开农村与城市的和谐共存。

11 - 640?wx_fmt=jpeg

12 - 640?wx_fmt=jpeg

 

佩里街166号住宅

13 - 640?wx_fmt=jpeg

 

云杉街8号住宅

14 - 640?wx_fmt=png

 

 深圳华润城南山外国语学校

15 - 640?wx_fmt=png

 

深圳龙华鹭湖科技文化三馆

16 - 640?wx_fmt=png

 

上海博物馆东馆

17 - 640?wx_fmt=png

 

纽约签名剧院

18 - 640?wx_fmt=png

 

华润小径湾总体规划

19 - 640?wx_fmt=png

 

华润深圳湾悦府

20 - 640?wx_fmt=png

 

贵阳中航城会所

21 - 640?wx_fmt=jpeg

 

阅读——陆轶辰


狂热而执着的前奏

22 - 640?wx_fmt=jpeg

青少年时期的自画像


从青少年时期的狂热,蜕变到成熟而有思想的主持设计师,温文尔雅的陆轶辰其实是想成为一名“油画大师”的。

23 - 640?wx_fmt=jpeg

沉思的陆轶辰

 

 

18岁的他因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和上海南外滩广场的投标工作中表现出色,被邀请留院工作。然而,陆轶辰想要报考的专业并非建筑,而是油画。当时专业圈子里最火的是印象派,可他却钟情于写实主义的伦勃朗。

 

“那会儿在国内,进口画册很贵,好不容易攒了1000块钱,买了一本进口的伦勃朗画册。”他半开玩笑地说,在家里看伦勃朗、维米尔,看得热泪盈眶,立志要画出超写实的古典油画。回想起来,正是当年这种近乎极致的艺术追求成就了当下的他。


陆轶辰说:“真正的大艺术更需要生命的锤炼,这个么,我认为只有在北京同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陆轶辰住了大半年的地下招待所,由备战防空洞改建的地下室,嗡嗡作响的排风管道,充斥着霉味与湿气、夹杂着各种烟味……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青年在这里博弈艺术天堂。不久后陆轶辰便考取了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环境艺术设计。

 

24 - 640?wx_fmt=jpeg

 

陆轶辰在美院的青春时光


与众不同的岂止是眼界

 

 

毕业之后他选择留在北京的建筑部设计院工作,包括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建筑改造,清华大学创新大厦的公共空间、北大附中的室内设计等建,背后都有他殚精竭虑的付出。

 

 

回溯过去,30岁之前的陆轶辰是无比折腾的一个人,“当身边所有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我就不做了。”他笃定地要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25 - 640?wx_fmt=jpeg

在美国耶鲁师从弗兰克·盖里和彼得·艾森曼等建筑名家的留学生涯应该是陆轶辰成长最快,收获颇多也非常感激的一段时光。在这里他遇见了人生中的精神导师——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盖里有一套特别严谨的设计和建造体系,那是几十年来,一群执著的西岸建筑师在洛杉矶通过一个个挑战性的项目打造出来的一套经典体系。”

26 - 640?wx_fmt=jpeg

 

2008年盖里因经济危机爆发导致公司60多个员工被裁而不高兴,恰逢学校关于重组纽约林肯中心的埃弗丽·费雪音乐厅的课题汇报,不少学生被脾气不好的盖里批得体无完肤,场面异常尴尬,而陆轶辰通过一段用电脑剪辑的电影《海上钢琴师》的片段,解释自己的设计概念,顿时让一直苦着的脸的盖里“噗嗤”就乐了。随后老爷子建议让陆轶辰将模型放大重做,第二天早上第一个演讲。

 

酣畅淋漓的投入

 

当晚,所有工作室的建筑学生都和盖里去喝酒,喝到半夜,云里雾里地都回去了。陆轶辰醉醺醺地跑回系馆,灌了一肚子凉白开解酒,一个人默默地开始做模型,一直做到早上8点多收摊。准备出门吃个早饭,突然发现模型边上星星点点都是红点,觉得很奇怪。仔细一看,原来是手指被钢丝网扎破了,自己完全不知道。”一个忘我而彻底投入的夜晚。

27 - 640?wx_fmt=jpeg

早上9点盖里来到系馆,本以为昨晚学生们都去喝酒,第二天应该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没想到一进屋子,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陆轶辰新做好的模型。


老爷子特高兴,拿了他的《Gehry Talks》,开始一页一页跟他单独授课,比如迪士尼音乐厅最初设计是怎样的,后来为什么这么做,怎么用参数化减少双曲面等等,讲了一上午,也没理其他后来的同学……得到大师的认可并非那么容易,陆轶辰给的评价是“大家都是建筑的狂热分子,气质相投”。

28 - 640?wx_fmt=jpeg

Link-Arc建筑事务所认真工作的建筑师们


陆轶辰的梦想是,能够在纽约这个当代文明的高地,创造性地整合国际资源,将世界最新的设计概念跟中国项目的实际落地结合,推动中国当代建筑在世界层面上得到认同。这也是一份对中国设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责任。


貌似狂热的志向


08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他却迎难而上,愣是在这种真正在美国开事务所做全球项目的华人屈指可数的艰辛道路上闯出一片天地,结交了一群来自不同国家和背景的建筑师,建立了自己的Link-Arc建筑事务。

29 - 640?wx_fmt=jpeg

陆轶辰在哈佛大学接受采访


 

2012年,应一直关注自身发展的清华美院时任副院长郑曙炀及现任副院长苏丹的邀请,一心想回馈母校,同时对教学怀有极大热忱的陆轶辰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回国。“这么多年在外面闯荡,对自我的独立个性还是一种有益的保留。相比而言,在国内需要一个打磨的过程,这对团队协作来说是好事;可对于创作的人来说,还是需要自己的独立个性。”

30 - 640?wx_fmt=png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

 

会一直坚定的梦想——甜,“稍苦”、有余味

 

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让陆轶辰蜚声国际,他那种对创作个性的超强包容,对建筑艺术的极致追求,对国际间大型协作项目的灵活掌控,在米兰世博会的打造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谈及建筑设计时,陆轶辰也一直坚持着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建筑学的矢志不渝。

 

由最初的狂热到日趋成熟,他说:好房子像好声音一样,甜,“稍苦”,有余味.....

 

【设计理念】

 

Studio Link-Arc是一个位于纽约的国际化建筑设计团队。 “Link-Arc” 的名字来源于我们合作性的本质与使命——通过链接多背景多角度的信息、人才和智力资源,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设计师一起进行城市规划、建筑、空间艺术、景观环境的多样化策略咨询与创造。

 

 

我们的设计涵盖了各种尺度的创新性的项目。我们将建筑与基地的关系视作建立新场域、新自然、新秩序的机会,以对相关语境和具体元素的研究为驱动,揭示项目的独特本质,并由之推进概念演化与空间塑造。我们希望在我们的标准之下诚心琢磨的设计成果具有特有的质量,能够为它的观众提供不同的想象和解读的空间与维度,为它的使用者创造静谧之乐。

31 - 640?wx_fmt=jpeg

事务所建筑师合影


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每个项目。我们主动的综合项目中相关的甚至是限制性的因素,包括预算、结构、材料、建造系统的组织与工艺流程;基于团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我们将这些因素有效的整合,更好的引导项目的方向。自由灵活的态度使得我们能够积极的应对来自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从而实现更大的建筑设计完整性。

 

我们的核心工作方法是一种愿意接受质疑的模式。吸取了不同文化与语境中的优势,我们将建筑视作一个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存在,一个充满批判意识的乐观行为。我们坚信更为广义的建筑学可以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睿智、有魅力和价值的建筑,并以新的交付方式完成。

 

32 - 640?wx_fmt=jpeg

 

【设计随想】

 

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无我“的叙述方法来有效地控制设计的过程。设计过程是一个思考和理念演变的过程,整个过程就好像小猫玩弄一个线团一直推着转来转去,然后线团从桌上掉下来,在空间中留下一根的弧线。在这个比喻中,这条弧线意味着设计的成果,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去推进,结果虽不确定但却又是必然的。在这种工作方法中,注重的是推演的过程,而不是预判那根曲线的结果--这其实表达了对“手”控制设计主导权的一种角色转换的意识。

 

建筑设计这个行业或者其他设计行业,其实都是从上游向下游走的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要想成为一个好设计师,一定要花非常多的时间,介入这些资源:最好的城市、最棒的学校,参与到最密集的思维碰撞中——这是重新定位自我、认知自我的重要前提。要对自己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在不断地比较、撞击、寻找差异之中认知自我。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本站作品著作权归会员所有

本站由紫平方提供云客服服务 | ©2006-2016 Jia86.cc 京ICP备16015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