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工眇芳林
妙思触物骋
「曲直有度」于2018年9月20日-9月25日北京设计周期间,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其中包含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家居产品设计专业的师生设计的竹藤编相关的三十余件家居产品设计作品。
此展览源于多年前就开展的“传统工艺当代转换课题”
本土工艺伴随着“设计”悄然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然而工艺的当代不是生活冗杂,“器以载道”、“由器而道”传达了关于工艺如何能够独辟蹊径的一种精神内涵 ;“文人造物”、“ 格物致知 ”缔结了工艺能够延续前人思考的文化基因。进一步反思工艺与手工艺者所发生的微妙转变,结合精神需求及功能需求思考生活方式的变革。试图以实践回应根源探询,并在人们的普遍价值和精神上寻找共鸣。
格物有知-竹编、藤编工艺的当代转换Part 1「竹」蕴藏的记忆与情感
竹自古便被赋予了诸多精神含义,“中通外直、宁折不屈”、“曲直有度,能屈能伸” 。手艺人通过”去节“、“刮青“、”破竹“、”分蔑“、”起层“、”匀蔑“等处理加工,让竹材最终变成篾条, 已然成了另外的一种物质了,这难道不已经是一种设计。 对篾条特性的再设计,使得作品成为了个人精神与思想的映射物,具有了不同的物质性与情感。
《竹子开花》
设计师 马婧阳
作品材质:竹子、干花
设计说明:当竹子开花时,就意味着竹子死了,花也死了。生活中花 被剪下来供人观赏;竹,被砍下来供人使用;“死”竹和“死” 花的组合便是供人使用观赏的花器。
《南柯》
设计师 季海月
交互与体验
自然材料本身迷人之处在于它区别于人造材料的生命感。于日常行为中,完成人与竹的零距离互动, 借助触觉感受强化竹的自然之美,同时借助新的技术实现传统材料新的价值。尽物之性,发挥每一种生命的“潜能”。
【灯曲竹趣】
设计师 李亮亮
作品材质:竹、金属
设计说明:竹子有“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竹子还有“曲直有度,能屈能伸”的气魄。让人们回到对竹材最初的记忆,此次完美的体现在竹材的弹性和柔韧性之中,发现这种物质性本身的隐喻,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最高礼赞。
于日常行为中,完成人与竹的零距离互动, 借助触觉感受强化竹的自然之美,同时借助新的技术
实现传统材料新的价值。一款有趣的交互,曲线的变化将会是一种趣味性!
材料语言创新
通过对竹子材料特性的研究,寻找新的材料加入到竹子的传统技法中,便是使用复合材质进行设计。通过两种或多种材料的交织碰撞,创造出别样的形式语言,展现不同材料之间、自然与科技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同一性和特殊性。
《金属光泽 》
设计师 王杰
作品材质:竹、pvc
设计说明:竹编工艺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编制方法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通过对竹子材料特性的研究,寻找新的材料加入到竹子的传统技法中,便是使用复合材质进行设计。两种材料的交织碰撞,创造出别样的形式语言,展现不同材料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同一性和特殊性。
Part 2「藤」人与物的关系
除却诸如尺度、材质、工艺、结构等等这些物质因素的考虑,在设计中对于非物质因素的考量, 即观念、表达、情感、交互,则相对来说尤为重要。 我们的文化往往会裹挟在其中,不论外在如何变化,一旦新的结构形成,都将会因其本质具有不可替代性而沉淀成一种符号。
【INVITATION-CHAIR】
设计师 李雨桑
中央美术学院年度优秀作品二等奖
作品材质:藤
设计说明: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交流过于依赖电子设备,造成了部分人群在社交上的障碍。如果把社交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通过一个物件转换为间接联系,那么是否可以缓解结识和交流中的焦虑和尴尬等障碍。如果说物件承载情感,那一件家具也可能是人与人结识和交流的契机。
INVITATION-CHAIR是一把置于公共空间的双人摇椅。尺寸是1400×1400。椅子的设计中,以背坐为主,侧坐为辅,并此基础上添加了摇椅的形式,一是可以让使用者即使不说话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微妙联系,二是可以让单独前来的人摇椅的联系进行结识,或者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对结构的设计来限制物的使用方式,有限的使用方式,却可能因为使用者之间微妙的情感或行为差异产生出无限的使用结果,物品衍生成了某种情感交流的“物化“,产生共情体验,而非纯物质的享受。
【两人使用】
设计师 申思苑
作品材质: 藤
设计说明:使用者是虚拟出两个主角,通过拟想主角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生活方式,创造出以两个主角为特定服务对象的产品。在产品的使用方式上,使得两个人之间“密不可分”和“连体双生”的感觉加强。让主角之间从身体行为上达到最大程度的关联。
灵活的功能
于日常发现某些行为的关联性并进行设计是一种实用的观察方式。将藤的材料特性加入结构设计的参考因素中, 此时结构的存在不仅仅是承重和形式的需要,同时起到对功能的分割与叠加作用,同一件物品在不同的使用需求下具有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的使用方法。
《双面婴儿床》
结构美学的简化与重构
在传统藤制家具中,藤框架坐具也十分常见,也有其他与竹、木框架所结合起来的藤制家具,常见于古代绘画上,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现代主义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与 “传统藤制工艺”的审美范畴并非完全矛盾,虽然有时后者更具包容性,但因现代主义往往超越了传统处理手段而获得一种质变。在结构的上营造节奏感,在材质的运用上营造简洁感,在空间上营造疏密感,在功能上契合普世价值。
《α》 设计师 安子震
作品材质:藤
设计说明:座椅的整体造型从侧视图来看与希腊字母中的Alpha即“α”相同,同时,α是希腊字母表的第一个字母,有第一个、开端、最初的含意。《Alpha》是我大学阶段设计的第一个作品,因此我以《Alpha》为其命名。作品全部使用藤条完成,以五个内闭的圆形并排弯曲而成,将现代的设计语言通过形式转化与中国传统手工艺相结合,意在传统中式家具中注入新鲜的设计元素。
何为“民艺”的抽梢?
现今社会形态下,处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交融并存,却又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环境,工业现代化加速更新发展,导致生活方式转变,我们与传统生活方式渐行渐远, 谈及中国本土民艺更难免会让人联想到“从业人员减少“,技艺濒临失传”等问题。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学一直以来关注且秉承 “走入社会、服务人民”的学术宗旨,在研究与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律性同时,与环境、自然、传统产生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本土手工艺及乡村发展模式的现代化转型的实验探索。
2012年4月, 崇州市政府主动与中央美术学院接洽,通过座谈与师生共同研究当地情况,探讨对于自然环境与人类行为和谐共生、闲适安逸的昔日传统生活方式之思考,并邀请教师团队来道明镇就竹编工艺及区域经济发展展开调研。
2013年,中央美院的专家教授应当地政府邀请,在实地考察后,首次提出将黄龙村靠近公路的九、十、十三组,规划为一个竹艺聚集区,并冠以"道明竹艺村",打造"文创旅游的创新创意示范区"。而"竹艺村"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为道明竹编留住了根,也为这个村子还了魂。
四川崇州道明竹艺村
四川崇州怀远藤编
2018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崇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正式建立,,陆续开展了“竹编产品创意研发” ,“艺术家驻留计划”, “竹编创意市集”等项目。这些项目通过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帮扶业态发展 、形成品牌生态系统三个角度对传统工艺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行引导,形成了艺术群体,手工艺者与当地政府的合作模式,并且依靠相关课题成果参与设计展览展会的方式来增加社会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度。其目的是推动传统工艺现代转换课题的展开,形成以人为核心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式,促进以器物承载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复兴。从长远意义上则是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乡村文化并入当代社会的正向引导。
凭时光荏苒,竹下老者依旧守候古老的技艺
青年竹编传承人曾谈到 “初心、梦想、感恩、使命”, 这四个词是我们非遗传承人的未来,也是乡村振兴的未来,同时也是在人人参与的社会设计和创新的未来。
从2012年到2018年,已有六届学生走进道明,与当地手艺人一起学习生活,体验民族传统工艺的魅力,他们被这里质朴淳厚的民风和老手艺人的执着精神所触动,潜移默化中将设计与生活与传承联系的更为紧密。学生们通过实践交流与师傅们一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毕业后还会专程探望。六年来的工作站的合作, 乃至“竹艺村“概念的提出,不仅探索了一条”非遗文化+文创基地+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让匠人自我价值得到认可,也是以文铸魂,让村落以一种原生的方式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
曲直有度”课题合影
文中所有设计作品均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家居设计专业的师生与四川从事传统手工艺的手艺人通力合作完成 ,在此特别感谢:
【 现代化转型·社会创新设计研究】
课题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
田海鹏
现代化转型·社会创新设计研究——传统工艺当代转换】
指导教师
冯阳、宋瑞雪、孙祎童、 杨远
【现代化转型·社会创新设计研究——传统工艺当代转换】
参与学生
刘雯雯、赖星睿、张丰翼、王伟、王曼樾
安子震、王杰、梁佳慧 、李亮、张天博
申思苑、黄羽、赵若晨、赵旋汝、何春芳
曾阅迪、季海月、赵洁、朱仪丹、张天博
李雨桑、高齐、马婧阳、高爱文、谢臻
张文婷、陈春峰、季海月、豆梓、程麟壹、刘瑞津
中央美术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
四川省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四川省崇州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文化体育旅游局
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崇州传统工艺工作站
设计中国北京
+86设计共享平台